研究與創新

沈劭劼教授(右三)及其博士生蔣辰星(得獎論文的第一作者、右二)、劉珮澤(左一)和余澤寰(左二),以及其前博士生周博宇博士(左三),於2024年IEEE機械人與自動化國際會議上獲頒《IEEE機械人與自動化快報》最佳論文獎。
沈劭劼教授(右三)及其博士生蔣辰星(得獎論文的第一作者、右二)、劉珮澤(左一)和余澤寰(左二),以及其前博士生周博宇博士(左三),於2024年IEEE機械人與自動化國際會議上獲頒《IEEE機械人與自動化快報》最佳論文獎。 
陸萌茜教授(左一)及她的研究團隊成員——博士生張路加(左二)、前博士後研究員趙陽(右二)和博士後研究員鄭達勳(右一)。他們合著的論文題為「Future Changes in Global Atmospheric Rivers Projected by CMIP6 Models」。
陸萌茜教授(左一)及她的研究團隊成員——博士生張路加(左二)、前博士後研究員趙陽(右二)和博士後研究員鄭達勳(右一)。他們合著的論文題為「Future Changes in Global Atmospheric Rivers Projected by CMIP6 Models」。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審團主席David Taji Farouki先生(穿鮮藍色西裝者)與科大全體參展團包括科大協理副校長(知識轉移)金信哲博士(第二排左三)、工學院院長羅康錦教授(第二排左七),以及信和集團創新聯席董事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香港代表楊孟璋工程師(第二排左五)合影。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審團主席David Taji Farouki先生(穿鮮藍色西裝者)與科大全體參展團包括科大協理副校長(知識轉移)金信哲博士(第二排左三)、工學院院長羅康錦教授(第二排左七),以及信和集團創新聯席董事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香港代表楊孟璋工程師(第二排左五)合影。 
范智勇教授(中)及論文的兩位同等貢獻第一作者:前科大博士後研究員、現任吉林大學教授王琛博士(右)、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哲學博士2023年畢業生陳哲思博士(左)
范智勇教授(中)及論文的兩位同等貢獻第一作者:前科大博士後研究員、現任吉林大學教授王琛博士(右)、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哲學博士2023年畢業生陳哲思博士(左) 
曾靖婷博士(Melody)現為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及 Allegrow Biotech Ltd. 聯合創辦人。
曾靖婷博士(Melody)現為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及 Allegrow Biotech Ltd. 聯合創辦人。 
為疾病治療帶來正面影響
(左起)哲學博士生朱澤遠(第二作者)、博士後研究員及2021年哲學博士畢業生Mostafa Karami博士(第一作者)及陳弦教授(首席研究員及通訊作者)
(左起)哲學博士生朱澤遠(第二作者)、博士後研究員及2021年哲學博士畢業生Mostafa Karami博士(第一作者)及陳弦教授(首席研究員及通訊作者) 
張軍教授(圖)和他的前哲學博士生邵嘉偉博士的研究旨在建立一個具私隱保護、高效通訊和異質性自適應的聯邦訓練框架。
張軍教授(圖)和他的前哲學博士生邵嘉偉博士的研究旨在建立一個具私隱保護、高效通訊和異質性自適應的聯邦訓練框架。 
陳敬教授成功研製首款結合氮化鎵和碳化矽的混合場效應電晶體,讓這兩種化合物的互補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陳敬教授成功研製首款結合氮化鎵和碳化矽的混合場效應電晶體,讓這兩種化合物的互補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右六)、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豐盛耆年及長者服務)王兼揚先生(左五)、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左四)、科大工學院院長羅康錦教授(左三)及其他科大高層管理人員與三位科大「傑出創科學人」教授:周曉方教授、解亭教授及蘇慧教授(右五至三)一同為三個賽馬會創科實驗室揭幕。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右六)、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豐盛耆年及長者服務)王兼揚先生(左五)、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左四)、科大工學院院長羅康錦教授(左三)及其他科大高層管理人員與三位科大「傑出創科學人」教授:周曉方教授、解亭教授及蘇慧教授(右五至三)一同為三個賽馬會創科實驗室揭幕。 
楊徵保教授開發的多功能、可重構和抗破壞單線感測器陣列有望優化感測器陣列在機器人技術、航空、醫療保健和工業機械等領域的應用。
楊徵保教授開發的多功能、可重構和抗破壞單線感測器陣列有望優化感測器陣列在機器人技術、航空、醫療保健和工業機械等領域的應用。 
優化感測器陣列在多個領域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