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體驗式與服務學習的教育家

Thumbnail Title
啟發工程系學生感悟社會所需

專注體驗式與服務學習的教育家

Content Banner
環球社會中心總監胡錦添教授透過機械人比賽推動服務學習、共融與STEAM教育 。
環球社會中心總監胡錦添教授透過機械人比賽推動服務學習、共融與STEAM教育 。 [Download Photo]
Body

2020 年初第一波新冠疫情爆發時,胡錦添教授與他帶領的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機械人競賽團隊學生果敢地決定繼續他們的工作。他們謹守防疫限制和規定,把團隊細分成幾個小組,全天24小時輪流在實驗室工作。當「全港大專生機械人大賽2020」(Robocon 2020)由6月延期至9月舉行時,團隊成員已早著先機,比其他在疫情高峰時暫停備戰的隊伍走前了整整五個月。最終科大機械人競賽團隊先於香港賽事摘下冠軍,再在 ABU Robocon Festival 2020 中獲亞太區亞軍,又一次展現了他們堅毅不屈、勇往直前的團隊精神。

胡錦添教授身兼環球社會中心總監、鵬程青年工程師學苑副總監以及工程教育副教授,一直都以各種方式激勵學生。他是工學院校友,於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取得學士、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是土生土長的學者。他說:「工程師需要有敏銳的觸覺和體會他人所需,這樣他們創作的設計才能夠發揮社會影響力。」無論是帶領本科生參加機械人設計比賽,還是透過STEAM教育啟發中小學生,胡教授都認為體驗式學習是培養軟性技巧和硬技能的必要元素,最終有助學生明白如何成為有社會責任心的工程師。

從小樂於助人 由此養成社會責任心

胡教授是一位富有社會責任心的工程師,素來都以身作則。他成長於普通家庭,父母任職小販。這位家中長子早在孩童時代便發現父母經常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少年時代的胡教授雖然要當多份兼職來支付學費和幫補家計,但他仍不忘回饋社會,積極在就讀的中學帶領和開創了多項社會服務,更為學校贏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頒發的獎項。預科時代為胡教授帶來了擇業決定的難題:應該選擇社會工作還是工程學為終身事業?最終,胡教授為了追尋理想和自己熱愛的數理學科而選定向工學院進發。他用功勤奮、努力實現理想,而且繼續懷著善心服務他人,可說是香港獅子山精神的寫照。

作為體驗式與服務學習的先鋒,胡教授深信發展多元能力可以比追求學術卓越走得更遠。雖然香港於2012年推行新的四年制本科課程後,體驗式與服務學習逐漸成為箇中重點;但在2005年時,胡教授卻需要花上不少氣力游說學生參與此類學習活動。學生的回應率由首年的0%升至第三年的100%。到了2008年,胡教授的學生已設計出幫助提醒長者準時服藥的裝置,也為視障人士設計了一部點字打印機。這些小發明發揮了實際影響力,而且在多個本地和國際賽事中獲得不少獎項,包括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

胡教授於2010年開始為聲譽日隆的科大機械人競賽團隊擔任導師,他在倡導體驗式和服務學習所付出的多方面努力也隨著新角色產生越來越強的協同效益。2011年,工學院正式成立環球社會中心,由胡教授出任創辦總監。該中心現時有10名員工,專責為科大本科生籌劃與工程學專業學會和社區組織合辦的增益課程。中心也與鵬程青年工程師學苑攜手合作,為中小學生舉辦各式活動和比賽,藉以推動香港的 STEAM 教育。

科大機械人競賽團隊在每場賽事中均展現出上下一心的團隊精神。
科大機械人競賽團隊在每場賽事中均展現出上下一心的團隊精神。

環球社會中心每年都會招募約120名學生接受特定的訓練。在胡教授的指導下,學生自2007年以來已贏得超過210個獎項。他們參與的比賽種類繁多,包括機械人比賽、工程設計比賽、社區設計比賽、商業計劃比賽、學生論文比賽、畢業專題項目比賽和研究比賽。

為鼓勵各體驗式學習學生小組互動協作,科大學生宿舍第八座和第九座地下特別設立了名為「Dream Team Hub」的專屬空間,於2022年9月起讓各小組使用。科大機械人競賽團隊旗下四支資深的小隊均以 Dream Team Hub 為家,他們分別是全港大專生機械人大賽小隊、智能競賽小隊、無人機小隊和水底機械人小隊;還有三個較近年成立的隊伍——機甲大師 ENTERPRIZE 隊、紅鳥電動賽車隊和 Aero Team。雖然小隊過往互相較勁,胡教授卻鼓勵他們合作招募生力軍和共享後勤資訊和資源,以達至互惠互利。他的循循善誘最終令三支隊齡較淺小隊的總申請人數增至近340人,人數較以往大增八成。

Under Prof. Woo’s supervision, the Robotics Team students achieved numerous major awards over the years, including the All-Around Champion in the Marine Advanced Technology Education (MATE) International ROV Competition in 2019 and 2017.
在胡錦添教授的指導下,機械人競賽團隊的學生多年來屢獲國際殊榮,包括於2019年及2017年在美國海洋先進技術教育中心(MATE)國際水底機械人(ROV)大賽中勇奪全場總冠軍。

新冠挑戰 迎難而上

疫情期間,胡教授啟發學生在挑戰中迎難而上。2020年初首數個月,即疫情突襲香港的時候,他繼續與機械人競賽團隊成員定期舉行線上會議,討論成員是否應該繼續在實驗室工作。胡教授一方面確保參與同學遵守所有防疫限制,另一方面啟發學生反思參加競賽團隊的目的——只是單純為了作賽,還是因為希望在過程中學習和解決問題?最後,團隊成員決定作出彈性安排,以配合疫情規限的方式繼續在實驗室工作。當時香港口罩嚴重短缺,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新隊員主動聯絡印尼的口罩工廠,希望幫助本地組員解決口罩不足的燃眉之急,可見組員手足情深。胡教授說:「我們就像一家人。」

他補充指:「於新冠疫情期間繼續工作的競賽隊伍在全球寥寥無幾,我們是其中一隊。假如主辦單位聯絡我們說賽事繼續舉行,我們也可以即時參賽。」全港大專生機械人大賽2020最終於9月舉行,科大隊伍橫掃三個獎項,實驗室也沒有任何新冠確診個案。

以 STEAM 促進多元共融

除了栽培科大學生,胡教授也致力培育中小學生,希望引發他們對科學、數學和工程學的興趣,同時提升他們的同理心。在他的領導下,環球社會中心特別為這個年齡層的同學舉辦了各式各樣的機械人比賽和活動,包括至今已舉辦九屆的水底機械人大賽,以及舉辦了六年的 iSTEAM Robotics For Youths 計劃。

賽事背後,原來又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在 2013 年,胡教授應心光盲人院暨學校邀請演講,主題是製作水底機械人。參與講座的學生反應熱烈,更誠邀胡教授日後為他們主持製作機械人的工作坊。胡教授在工作坊後發現,視障學生可以於兩個半小時內製成自己的機械人,相對於沒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一般需要兩小時完成而言,時間沒有多出很多。這些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同學後來參加了一個水底機械人的公開比賽,與非 SEN 同學對賽,最後贏得亞軍。這段鼓舞人心的消息很快得到廣傳,令越來越多SEN學校聯絡胡教授,邀請他主持機械人工作坊。胡教授於是想,與其鼓勵和協助這些同學參與外間比賽,不如讓科大擔任主辦人,為本地中小學生舉行專屬的機械人設計比賽。2015 年,首屆由科大主辦、專為香港中小學生而設的水底機械人大賽正式誕生。

為鼓勵共融,大賽指定參賽隊伍必需符合五大條件中最少兩項:組員須來自不同級別、有男有女,組員也須包括 SEN 學生、少數族裔或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同學。為加強科大學生與SEN學生的溝通技巧,胡教授特別邀請了 SEN 學生的教師向科大同學賜教,讓科大同學可以更有效及積極與參賽者在活動中互動。自此,比賽的受歡迎程度有增無減,口碑載道。以 2023 年為例,便有約 800 名申請人爭奪600個參賽名額。一些前參加者更主動到場義務擔任師友導師。於 2018 年,這項富有意義的比賽還入選了環球工學院院長委員會(GEDC)Airbus GEDC Diversity Award 的全球三大項目之一,是科大首度獲得同類嘉許。該獎項旨在表揚以創意利用科技來加強工程學教育多元性的項目,2018 年該屆共有39項參選項目,分別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

胡教授向來重視提供平等學習機會。他說:「精英學校和精英學生隨時享有大量機會。對於機會不多的人來說,一個機會的意義特別重大。雖然大賽並沒有為 SEN 參加者放寬要求,但 SEN 小組或較年輕小組戰勝其他隊伍並不罕見。很多老師和我分享說,一些少數族裔學生本來嚴重缺乏自信,但在比賽後,他們都能夠昂首闊步。對於很多學生來說,這是他們首次獲選參與活動。教育應該能照顧學生的多元需要。」

Prof. Tim Woo is keen to promote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胡錦添教授致力在中小學生的工程學教育中促進多元與共融,為他們締造平等的學習機會。

疫境中續推 STEAM 教育

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間,環球社會中心仍繼續為中小學生舉辦 STEAM 活動。胡教授說:「中小學的同學需要持續學習。科大本科生組成『STEAM 導師團隊』,為這些活動擔任導師。大學生的生活不應該只於線上度過,他們也需要與其他人互動才能好好學習。」

在疫情期間,科大本科生透過 Easy Robotics@Home 計劃,繼續為中小學生和他們的老師提供培訓。在計劃首年,小組向中小學隊伍寄出製作水底機械人的學習套裝。計劃於第二年隨著疫情趨穩定享有較大彈性,當時的中小學團隊共有 500 名參加者,STEAM 導師小組指導他們善用硬幣、錫紙等家裡常見的物料來學習水底機械人基本知識。

此外,透過由科大同學組成的「科大探險隊」,環球社會中心為中小學生和公眾製作了網上教學短片,以幽默易懂的方式說明如何製作水底機械人。胡教授本身也有參演這些教學短片。科大於 2018 年成立了 STEM@HKUST 平台,胡教授也是其中一位聯合創辦人。平台上有不少由多位科大教授參與演出和撰寫的STEM短片和文章,內容圍繞有趣的科普主題,例如是《植物都會生癌?》、《情感腦作怪》等。胡教授說:「 iSTEAM 計劃中的 i,是 inclusion 的意思,代表共融。」

服務不同人士 照顧多元需要

這位工程學教授不但盡心盡力發展本科生的服務學習,也努力促進中小學生的STEAM教育,到底動力何來?胡教授說:「我記得有一次獲邀到中學演講,我隨意舉例,提到手機是一種科技產品的日常例子。演講後,一位老師私下告訴我,這些學生沒有人能負擔得起手機。那時是2008年,當時香港人平均每人擁有三部手機,所以聽到老師這樣說,我感到又震驚又難過。」

胡教授有感而發地補充說:「這次經歷正好提醒我凡事不應太理所當然。工程師需要理解別人的需要,才能設計出方便易用的產品。學習成為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工程師也是學做人的必要一步,當中學懂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服務學習的過程能達至教學相長,科大同學往往會發現自己從中小學生身上學到的,要比他們所教的要多。」胡教授有些舊生在畢業後繼續延續這些深刻體會,參與教育年輕人以及為不同需要人士設計產品的工作。

憑藉多年來的優秀教學表現,胡教授至今共獲得三個知名的教學獎,分別是教資會傑出教學獎、科大祁敖卓越教學服務獎章,以及工學院卓越教學嘉許獎。他回想與教資會就教學獎進行面談時,曾提及工程師應具備同理心才可以令世界變得更美好,而同理心正是體驗式和服務學習的關鍵。技能則可以透過動手做和實踐來學習。

他對有志成為工程師的年輕人寄語:「大膽嘗試,小心求證。努力工作,不要斤斤計較,只有這樣才可以學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