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原創SANI技術榮獲2018國際水協項目創新獎

Published Date

香港科技大學原創SANI技術榮獲2018國際水協項目創新獎

Body

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光浩及其研究團隊榮獲2018國際水協項目創新獎「突破性科研」組別銅獎,以表彰團隊的SANI技術在創新、低能耗和低碳污水處理技術的突破,以及對全球(特別是沿海城市)污水處理的貢獻。

國際水協項目創新獎每兩年頒發一次,旨在表揚水管理、研究和技術上的優秀創新作品。今年是該獎設立的第十二年,吸引了來自45個國家共160個項目參賽。頒獎典禮於2018年國際水協世界水大會及展覽會期間(9月16至21日)在日本東京舉行,為期六天的活動吸引了超過9,000名國際水專家參與。

國際水協前主席、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Glen T. DAIGGER教授說:「我對陳光浩教授團隊的研究發現印象十分深刻。利用海水作為替代水源、營養和能量來源是未來應用性研究的重要方向。三水系統和SANI工藝可單獨使用,但兩者的綜合系統能產生更低成本、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水資源管理模式。現今世界上仍有8.44億人口缺乏安全用水,23億人口缺少足夠的衛生設施。我很肯定這個研究發現能為島嶼和沿海地區/國家帶來很大的好處。」

陳光浩教授表示:「SANI技術再獲國際水協項目創新獎是對該原創技術的肯定和對團隊的極大鼓舞。在此我代表全體團隊成員衷心感謝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創新科技署、香港渠務署及其他機構的大力支持。」

關於SANI技術(殺泥技術)
香港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使用海水沖廁系統,每年節省達三億立方米的淡水及服務585萬市民。該系統更逐漸發展為香港國際機場現時使用的三水系統。三水系統不僅每年節省52%淡水資源,並通過海水冷卻每年節省30,000兆瓦時的電力。基於香港海水沖廁系統的實踐與發展,陳光浩教授通過十年研究及反復論證,提出了以香港生活污水中特有的硫酸鹽為電子供體的新型污水處理理論及工藝,即同步硫酸鹽還原、硝化、自養反硝化工藝(Sulfate reduction,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and Nitrification Integrated (SANI) process ,中文名為殺泥工藝)。工藝的核心是在傳統的碳氮循環中加入硫循環。由於三種功能菌生長緩慢,過程所造成的產泥量也相應大大減少。每天處理1,000立方米污水的殺泥技術大型示範工程已經成功運行250天,實現了70%的污泥減量。現今全球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日漸嚴峻,殺泥技術及其示範工程可為沿海城市當局帶來全新水資源管理計劃的經驗和發展方向。

News Tags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