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晶片與系統研發中心與應科院簽署合作備忘錄 推動智能晶片合作研究與應用落地

Published Date
Thumbnail Title
首間成為應科院合作夥伴的InnoHK研發中心

智能晶片與系統研發中心與應科院簽署合作備忘錄 推動智能晶片合作研究與應用落地

Content Banner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兼ACCESS中心主任鄭光廷教授(左)及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右)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兼ACCESS中心主任鄭光廷教授(左)及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右) [Download Photo]
Body

智能晶片與系統研發中心(AI Chip Center for Emerging Smart Systems ,ACCESS)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今天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致力推動智能晶片(AI chips)的研發和產業化,期望可以進一步帶動本港智能晶片發展達至世界尖端的水平。

作為香港政府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下首個與應科院正式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的研究中心,ACCESS與應科院將結合兩者的研發專長,共同研發新興的智能晶片技術和硬體加速的AI技術,並推動先進技術向產品轉化。目前雙方正著手開展第一個合作研發項目,聚焦於推動專用智能晶片在智慧物聯網(AI-IoT)領域的應用發展。

ACCESS由香港科技大學聯同史丹福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攜手成立,已獲香港政府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提供4.439億港元起始撥款。中心致力創造比現時快且更具能源效益的人工智能晶片,期望將人工智能應用實現在生活每個細節上。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ACCESS中心主任鄭光廷教授說:「中心擁有世界一流的跨領域專家團隊,成立一年多以來已經在應用硬體聯合設計、存内計算(computing-in-memory)、以及智慧傳感器和物聯網(AI-IoT)領域開展了多項研究並取得了技術突破。此次與應科院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可以藉著應科院在AI技術應用研究和智能晶片解決方案方面的技術基礎和業界渠道,更加快速地將這些國際合作研究成果轉化成AI產品,實現從基礎研究到應用落地的高效創科發展模式。」

應科院一向致力推動本港的科技研發推動,為不同機構和公司合作研發創新技術。應科院的科研人員,多年來致力於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智能晶片的設計與應用。透過與ACCESS的合作,應科院可以直接利用基礎研究的成果,通過中游(mid-stream)應用研究將智能晶片技術與解決方案轉移給業界,助力香港人工智能和創科產業的發展。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說:「應科院成立的其中一個使命工作,是要將專業技術和研發,轉移到業界。我們與InnoHK平台合作,能夠做到優勢互補,使整個香港的創科產業受惠。今次與平台設立下的項目首度合作,將智能晶片技術帶到不同的應用領域,就此我感到高興。同時,期待應科院與ACCESS及其他InnoHK研發平台單位在往後日子,一同研發不同技術,為香港帶來更多頂尖技術。」

 

關於智能晶片與系統研發中心
智能晶片與系統研發中心(AI Chip Center for Emerging Smart Systems ,ACCESS)由香港科技大學聯同史丹福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攜手成立,是亞洲首個研發人工智能晶片設計的跨國聯盟及跨領域研究中心,致力創造比現時更快、且更具能源效益的人工智能晶片,以支撑一系列的人工智能應用。作為香港政府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研發中心,ACCESS致力為香港在人工智能晶片與硬件設計的國際版圖上爭取一席位,同時為全球現正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晶片市場培育所需人才。

關於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00年成立,其使命是透過應用科技研究提升香港的競爭力。應科院的主要科技研發領域可歸納於四個技術部門,包括:可信及人工智能技術、通訊技術、物聯網感測與人工智能技術、集成電路及系統。而技術研發主要應用在六項重點範疇:智慧城市、金融科技、智能製造、數碼健康科技、專用集成電路及元宇宙。

多年來,應科院致力培養研究及創科人才,並憑著其技術創新及對工商業界和社區的傑出貢獻而屢獲國際殊榮。截至2020/21年度,應科院已將接近800項技術轉讓給業界,並於中國內地、美國及其他國家獲授超過900項專利。

關於創新香港研發平台(InnoHK)
現屆特區政府撥款100億元投放予此創科旗艦項目,在香港科學園建設分別專注於醫療科技的「Health@InnoHK」,以及聚焦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的「AIR@InnoHK」,致力匯聚全球頂尖科研人員,與本地大學及研發機構在香港進行世界級及具影響力的科研合作。

InnoHK由創新科技署推動,自推出以來獲得全球多間頂尖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熱烈回應。經過嚴謹的篩選及審批程序,28所研發實驗室獲選進駐,匯聚七間本地院校和研發機構,以及30多間來自全球11個經濟體的機構,參與的本地和海內外科研人員合共約2,000人。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