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Title
帶動再生能源邁向商業化

科大研發鐵基陰極 推動質子陶瓷燃料電池性能突破

Content Banner
Francesco Ciucci教授(左二)、博士後研究員宋羽飛(左一)、博士生王宇豪(右二)和Matthew James Robson(右一)聯同其他研究團隊成員,發現了潛力優厚、適用於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陰極材料,推動這項再生能源科技在商業化進程中踏出重要一步。
Francesco Ciucci教授(左二)、博士後研究員宋羽飛(左一)、博士生王宇豪(右二)和Matthew James Robson(右一)聯同其他研究團隊成員,發現了潛力優厚、適用於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陰極材料,推動這項再生能源科技在商業化進程中踏出重要一步。  [Download Photo]
Body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創新的鐵基陰極材料,令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發揮前所未有的性能。這項突破將進一步推動研發工作,令這項別具潛力的可再生能源技術走向商業化。

燃料電池利用氫氣或其他燃料的化學能轉換成電能,是一種高效、清潔和環保的電力來源,也是全球為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短缺而爭相研發的領域。其中,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簡稱PCFC)這項新技術以質子導電陶瓷電解質為基礎,具有低污染物排放、高效率的優點,而且別具靈活性,可利用氫氣以外的氣體作爲燃料,例如是氨、沼氣和甲烷等。PCFC通常用於分散式發電,如離網發電。

然而,要令PCFC廣泛商業化,仍需解決其缺乏高性能、低成本陰極材料的障礙。鈷基鈣鈦礦是目前最為普遍使用的陰極材料,因為鈷易於降低和提升其氧化數,氧還原反應活性極佳,是優化陰極性能的關鍵。然而,鈷基鈣鈦礦的材料成本甚高,不但會在採礦期間造成污染,而且生產程序繁複,難以大量生產。另外,電動汽車常用的鋰離子電池對鈷基鈣鈦礦的需求也極爲龐大。

最理想的情況,是把鈷換成反應性相若但成本較低的過渡金屬。鐵在元素週期表中接近鈷,兩者有不少類近的化學特性,但鐵遠較鈷便宜。然而,鐵基材料通常被視為較差的催化劑,性能未如理想。因此,研究人員必須針對材料成分進行微調,才能調節出性能最佳的材料。

研究團隊在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和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Francesco Ciucci教授的領導下向這個方向深入研究。他們結合了第一原理計算、分子軌道理論分析和各項實驗,利用鋇、鐵和鋯等價格相宜的元素設計出可低成本和大規模製作的陰極材料,為PCFC帶來刷新紀錄的性能。 

研究團隊以基本的物理化學原理,配合密度泛函理論設計陰極材料。他們利用超級計算機計算模擬進行優化,發現Ba0.875Fe0.875Zr0.125O3-δ(D-BFZ)為最具潛力的陰極物料。實驗顯示D-BFZ擁有出眾的電化學活性,與氧氣產生化學反應後可實現高峰值功率密度,屬同類物料中表現最好之一,而且運作穩定性極佳。此外,D-BFZ可以使用簡單和適合量產的合成技術進行生產,令PCFC進一步邁向商業化。

Ciucci教授表示:「PCFC有望成爲變革性技術,相信日後還有很多發展良機。我們將繼續利用第一原理計算和各種實驗來提高PCFC的性能。PCFC的逆向使用將對鋼鐵業、製氨業和重型運輸等難以減碳的行業帶來巨大影響。」

團隊最近已於Nature Catalysis發表研究成果,並獲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作重點報導。

這隊由Ciucc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員均來自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包括博士生王宇豪、Matthew James Robson和Alessio Belotti;博士後研究員宋羽飛;博士畢業生王健(2018年畢業)和劉佳鵬(2020年畢業);前博士後研究員王政及張志琦;其他協作成員分別來自南韓的蔚山科學技術院及首爾大學、中國南京工業大學和澳洲科廷大學。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