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女教授的至理明言
科大創校三十年,一直致力締造共融的教研環境,讓學生、研究人員及教職員不分背景及性別都能夠出類拔萃。打破無形障礙系列 第一期請來科大女性成員分享她們打破固有性別無形規範,讓個人潛能及優勢充分發揮的經驗和心得。
雖然STEM領域普遍被認由男性主導,但在性別友善的科大校園,巾幗輩出,激勵和啟迪了不少有志投身STEM的年輕女性。本文分享幾位大學女教授的奮鬥故事,以及相關科研工作所蘊含的巨大創新潛能。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林銀順加入科大前,是韓國國立氣象研究所的公務員。林教授指自己當時的求職之路並不順利,而性別是其中一道障礙。
「當時我在攻讀博士,還沒有取得所需學歷;再者,招聘過程中的確存有性別歧視。不管背後是甚麼原因,我還是堅持下去。先以臨時僱員身分入職,工作期間把握機會展現自己的潛能和工作態度。半年後,我終於獲聘為正式公務員。」
在科大,林教授重點研究眼下最為人關注的一個課題 —— 氣候轉變。她持續研發和改進華南地區(包括香港)的氣候模型,用以測定由溫室氣體、更改土地用途等人為因素而引發的氣候轉變以及其衍生的後果。
林教授說,女性從事STEM研究的比率隨著職位越高,減幅越大。「我的大學同班同學有半數是女性,但到了研究院,女性的比例便急劇下降。到了今天,能在行頭站穩陣腳和擔當要職的,已經寥寥無幾了!」即使如此,她仍勉勵後輩女性不用沮喪:「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堅信能通往終點的成功之路不會只得一條!」
傳承有序,潛心育人,這種使命從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王怡雯身上可見一斑。她於2017年加入科大,先後擔任多名女同學的導師,其中一人曾於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轄下的系統、人類及模控學專業學會的年度大型學術會議中,奪得腦機介面(BMI)系統工作坊頒發的「最佳學生論文」亞軍。王教授本人一直從事腦機介面研究,目標是從工程學角度診斷殘疾人士的受損情況,如失去記憶、癱瘓及專注力不足,以及恢復認知功能。
生命科學部及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吳若昊,同樣熱心扶持後輩。她與研究團隊埋首於名為scONE-seq的嶄新單細胞排序技術,以觀察腫瘤在不同階段的情況,增加對癌症的認識,進而研發新的治療策略。從事這個領域的研究人員需要具備不同範疇的特質。
吳教授說:「凡參與這些項目的學生,除了要掌握工程學技巧,也需具備豐富的生物學知識,例如癌症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指導和培育未來的科學棟樑,讓我得到莫大滿足感。女性投身科學,要面對的難關多不勝數;我總是謹記自己的真正興趣,保持研究熱情,絕不會因障礙而退縮。若多些女性堅持下去,便能締造更好的未來。」
吳教授鼓勵新生代女性勇於為理想奮戰,但同時提醒她們要有心理準備迎接種種挑戰。她說:「我相信醉心STEM的女性都對身邊的一切充滿好奇,喜歡發現新事物,又或期望在STEM領域不斷創新,因此她們不應害怕加入STEM的行列。同時,她們應該作好準備應付當中的難關,即使有些難關也許不容易克服!」
航空航天工程一直是男性主導的行業,最近獲頒教資會傑出教學獎的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Rhea LIEM,除了教學表現卓越,也為有志從事這個領域的女性樹立榜樣。Liem教授的雙親和她就讀的學校,一向對兩性角色並無成見,她教導學生時亦秉持同一信念。她說:「不論男女,我總是鼓勵學生追尋真我,堅持夢想,勇於衝破障礙,無需理會世俗眼光。」
以上多位教授的故事,都是女性逐漸在STEM領域抬頭和發光發熱的明證。2019年,周凱旋基金會向科大捐出一千萬元,希望鼓勵更多女性投身STEM領域,並支持擁有終身教席的女教員開展有潛力改變業界和跨學科研究。文中幾位教授的研究項目,均獲該基金會資助。
獲得基金會支持的還有生命科學部和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Julie SEMMELHACK,以及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曠怡的研究。前者的實驗室應用功能性造影及行為量化分析技術,探索視覺行為涉及的神經回路;後者則研發合成核糖核酸及合成肽平台,以進行非入侵性多重細胞淨化,預計最終可作各類實驗室及臨床用途。
科大致力為師生營造平等的環境,支持學生及教研人員通過研究和教學鑽研學問與知識。為了達致上述目標,大學設有多項配套措施,例如設立WISE獎學金,鼓勵優秀女生入讀理學院、工學院及跨學科課程事務處的課程。另外,科大女性教職員協會及IWDxHKUST亦矢志推動有關性別融合及平等的工作。
科大的校園和學習環境一向注重性別平等,並為女性提供投身STEM所需的資源和機會。不分背景,不分性別,大學之門永遠為能者而開。
(本文改編自香港科技大學公共事務處發布的《STEM女教授的至理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