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and Technology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審團主席David Taji Farouki先生(第二排左九)、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香港代表團代表楊孟璋工程師(第二排右九)與由科大協理副校長(知識轉移)金信哲博士(第二排右十)帶領的科大參展團合影。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審團主席David Taji Farouki先生(第二排左九)、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香港代表團代表楊孟璋工程師(第二排右九)與由科大協理副校長(知識轉移)金信哲博士(第二排右十)帶領的科大參展團合影。 
將創新轉化為有影響力的成果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和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王怡雯教授(前排左一)、生命科學部和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劉凱教授(前排右一)及他的研究團隊。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和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王怡雯教授(前排左一)、生命科學部和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劉凱教授(前排右一)及他的研究團隊。 
揭示重塑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功能性環路的關鍵機制
周圓圓教授(左)與郝明偉博士(右)通過一種「跨晶粒陽離子均勻化」新方法,研發出一款創新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照片中,他們正在展示該電池的穩定性測試。
周圓圓教授(左)與郝明偉博士(右)通過一種「跨晶粒陽離子均勻化」新方法,研發出一款創新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照片中,他們正在展示該電池的穩定性測試。 
科大研究團隊領軍研製全球首款輕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二氧化碳和甲烷點源協同探測儀載荷。研發項目由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傑出創科學人」蘇慧教授(中),及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國家卓越工程師」張利民教授(左)共同領導,新興跨學科領域學部翟成興教授為項目系統工程師(右)。
科大研究團隊領軍研製全球首款輕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二氧化碳和甲烷點源協同探測儀載荷。研發項目由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傑出創科學人」蘇慧教授(中),及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國家卓越工程師」張利民教授(左)共同領導,新興跨學科領域學部翟成興教授為項目系統工程師(右)。 
成首項香港載荷登中國「天宮」太空站 助力應對氣候變化
「香港科技大學 – 港鐵聯合實驗室」的「數位孿生模型」研究項目於「2024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勇奪多個獎項,包括「智慧交通—金獎」、「智慧出行—最佳人工智能應用獎」、「智慧出行大獎」,以及最高殊榮「全年大獎」。
「香港科技大學 – 港鐵聯合實驗室」的「數位孿生模型」研究項目於「2024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勇奪多個獎項,包括「智慧交通—金獎」、「智慧出行—最佳人工智能應用獎」、「智慧出行大獎」,以及最高殊榮「全年大獎」。  
本研究的兩位通訊作者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瞿佳男教授(右一)和生命科學部劉凱教授(左二),以及三位共同第一作者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博士畢業生吳婉潔博士(右二)、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博士生何盈珠(中)與生命科學部博士生陳育駿(左一)。
本研究的兩位通訊作者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瞿佳男教授(右一)和生命科學部劉凱教授(左二),以及三位共同第一作者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博士畢業生吳婉潔博士(右二)、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博士生何盈珠(中)與生命科學部博士生陳育駿(左一)。 
五個研究團隊主要成員在記者會上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五個研究團隊主要成員在記者會上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從一到 N」的科研成果轉化
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副教授楊征保(中)及城大博士後研究員李學木博士(右)和城大博士課程學生張卓敏(左)。
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副教授楊征保(中)及城大博士後研究員李學木博士(右)和城大博士課程學生張卓敏(左)。 
許彬教授(前中)及其研究團隊。
許彬教授(前中)及其研究團隊。 
-
介紹全球首創的智能殺菌塗層:(左起)香港科技大學的劉培生教授、關繼祖教授、楊經倫教授和醫院管理局的曾艾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