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李行偉教授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李行偉教授及其研究隊伍榮獲國務院中頒發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李行偉教授的研究項目「複雜環境下水力射流新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能夠預測出複雜海流環境下的污染物的混合和稀釋狀況,並成功研發出一套“VISJET”模型軟件,可以在全球各地設計各種設施,並牽涉多個污水排放到海洋環境的項目。
該獲獎項目的其他主要研究人員有香港大學工程學院的王文平教授、李玉國教授和張華倫博士,以及南京河海大學的唐洪武教授。
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旨在授予在重大科學技術項目及社會公益項目中有突出貢獻的科學研究工作者。在2010年,全國共有超過680個推薦項目参與競逐此獎項。
該項目屬於環境水力學及環境工程應用研究領域,曾獲得裘槎基金會、香港研究資助局及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
李行偉教授的研究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力,因為量化的環境影響評估,可以使人類以經濟及可持續的方式控制水質污染。過量的排污會危害環境,相反地,過度的廢水處理會導致不必要的浪費。因此,環境保護標準應以科學及合理的方式制訂,以尋求環境效益和社會代價的平衡。
由李行偉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理論分析和大量實驗對浮射流的特性和污染物擴散機理進行深入研究。他們研發了三維虛擬的計算機模型軟件“VISJET”,去預測和顯現在任何天氣環境下海洋底部污染物的流向和濃度。
這突破性的科技可令我們準確評估環境和健康的風險。它亦令排污系統的設計更為互動,並充分利用了環境的自淨能力。根據這模擬技術研發出來的環保軟件,獲得國際好評。
在香港,該團隊的「水力射流理論」研究成果已有效地應用於幾個具有重大社會效益的項目,包括:
(1)「香港海港淨化計劃的環境影響評估」
香港海港治理計劃和策略性排污計劃的成本達到幾十億元,是保證香港海域水質和環境的最重要工程。香港海域水流條件十分複雜,污水排放工程較多,稀釋度的預測是整個計劃的關鍵之一。基於本項目的模型和軟件,研究人員可以成功預測污水排放過程稀釋度的變化,優化了排放工程規劃和設計。它亦可以根據潮汐和源頭情況來控制消毒劑量,以用作實時水質管理。
(2)「元朗行洪道設計」
這計劃解決了上游水流遭阻隔難以下泄的問題,令元朗郊區免遭洪水侵襲。基於本項目的射流理論和方法,課題組創造性地提出在設計河道匯合口通過主幹渠上修建導堤和魚嘴,將急流和緩流匯合,解決了這個非常有限空間内的城市防洪水力難題。
(3)「香港淘大花園非典病毒空氣傳播的研究」。
這「水力射流理論」使用於2003年非典肆虐期間,用來研究病人呼出的射流,醫院通風口射流,及其與人體熱羽流的相互作用。這改進病房通風的設計原理,用於香港九間醫院在2003-04年間建造的800多個隔離病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