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發明「殺泥技術」有效改善污水處理 節省五成成本 減少製造九成污泥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陳光浩教授的研究團隊最近發明了「殺泥技術」(SANI Process),大大減低污水處理廠對環境的影響。新方法不但減少逾九成污泥量、舒緩臭味、又能減低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更可把處理污水的費用及佔用空間減低五成以上。
國際水協已肯定採用硫酸鹽還原菌的「殺泥技術」成效,稱許此項以香港「海水沖廁」結合「殺泥技術」的系統為全球最成功的水資源管理系統之一。陳光浩教授亦因其卓越研究成為香港首位獲水協頒發2011年國際水協院士的香港學者。
陳光浩教授稱:「傳統的生物污水處理技術是利用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污染物轉化成二氧化碳,從而淨化污水,處理一立方米污水會產生約0.8公斤污泥,以香港的污水量計算,每天便會產生約2000公噸污泥。由於傳統微生物生長速度很快,在處理污水的過程中會滋生大量微生物,最終變成污泥,須利用污泥焚化爐處理。『殺泥技術』可把污泥量減少高達九成至200公噸以下,節省五成以上污水處理費用和用地。」
國際學術期刊Water Research主編、丹麥科技大學環境及資源學系教授Mogens Henze表示『殺泥技術』最適宜與『海水沖廁』及『污水回用』一起使用,大量節省淡水,減少污泥產生,為中國沿海城市日後因缺水而改用海水沖廁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便宜及可持續的解決方法。
「殺泥技術」及其配套項目由科大陳光浩教授研究小組與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南非開普敦大學共同研究,並與香港機場管理局、水務署及渠務署合作。該研究早於2004年開始,及後於渠務署的東涌污水泵房測試兩年,現已成功通過每天處理污水達10公噸的中型測試。
「殺泥技術」亦深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注,用以推廣可持續水資源的運用。香港水務署署長馬利德先生表示:「『殺泥技術』將淡水與海水兩種系統巧妙地結合起來,意義重大。此項技術爲發展本港的海水沖廁系統以至高鹽分污水回收重用的領域上,提供了極佳成效的方案。」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教授表示:「政府已提出了『環保產業』等六大優勢產業,作為未來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殺泥技術』正是一項由香港本土發展的突破性專業科技。我們期望這項綠色技術能在香港進一步普及,然後再把它推廣至中國沿海城市。」
陳光浩教授為首位被國際水協特邀的亞洲學者,分別於美國和日本舉行的國際水處理尖端技術大會,推介其科研成果。陳教授,及以個人身份參與是項研究、本身是香港環境保護署高級環境保護主任的徐浩光博士,亦多次被邀請在美國、荷蘭、日本及中國等重要的水處理技術會議上主講。